天问-高知学习中心

General Category => 工作&职业信息 => Topic started by: laofuzi on October 27, 2019, 09:21:43 PM

Titl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October 27, 2019, 09:21:43 PM
发信人: zuihouyici (zuihouyici), 信区: QingJiao
标  题: Re: 助理教授 是中级还是高级职称?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Aug 19 07:29:14 2019), 站内
 
初级 
助教 实习研究员 实验及工程师对应职称 行政/政工/医疗/技工对应职称
 
中级 assistant prof.
讲师 助理研究员 实验师/工程师 行政/政工/医疗/技工对应职称
 
副高 (高级下半区) associate prof.
副教授 副研究员 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 行政/政工/医疗/技工对应职称
 
正高 (高级上半区) full prof.
教授 研究员 (部分机构才有的)教授级高级实验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正高级别医师 (几乎
没有且只为部分非常资深人士设置的)行政/政工/技工/对应职称(比如 正高级调研员)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QingJiao/519275?p=2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QingJiao/519275?p=2)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October 27, 2019, 09:23:02 PM
要区分职称和岗位
助理教授是岗位,职称一般是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员
同样,各种特聘研究员,特聘教授都是岗位,职称也往往是副高,前几年可能是正高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就有很多外籍的或外国留学归来的“助理教授”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October 27, 2019, 09:29:58 PM
职称的顺序是 讲师,副教授,教授
每一步多久要看你的科研成果和学校的政策。一般而言,博士后出站在差的学校可能可以直接副教授,在好的学校估计要两年后才有资格评副教授,副教授以后五年才有资格评教授。
有资格不代表就能上,然后成果突出也可能破格。所以时间长短,看个人能力了。

博士讲师两年可评副教授,非博士讲师五年可评副教授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October 27, 2019, 09:33:30 PM
根据科学网刘进平教授博客中的观点,需要先立一个参考标准。

●18岁上大学,22岁大学本科毕业;

●22岁至25岁读硕士研究生;

●25岁至28岁读博士研究生;

●28岁到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第一年为助教;

●29岁评上讲师,讲师职称5年后评上副教授;

●35岁评上副教授,副教授5年后评上教授,也就是40岁评上教授。

一般情况下,大学老师评上教授的年龄普遍在40岁,正负误差5岁。当然,因为各种学术业绩优异而高聘职称的、国外读博一回国28岁就给教授的、20岁出头本科生因为学术上取得世界性突破的就给教授的,不在此正常范围内。

此外,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校的教授评审难度也不同,重点高校大牛如云,竞争激烈,晋升难度相对较大。而一些人文学科,因为研究空间相对狭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出研究成果,所以可能评上教授的耗时也相对较长。

小木虫论坛曾经做过一项关于“评上教授时的年龄”的调查,有33.2%的调查参与者是在36-40岁时评上教授,占比最多。21.3%的参与者是在41-45岁评上教授。

https://www.sohu.com/a/191877628_214420 (https://www.sohu.com/a/191877628_214420)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January 09, 2020, 11:40:12 AM
2020年1月1日

坐标上海
副教授
一个月一万多一点
年终奖根据历年估计二三万(教学+科研+服务)
总共十五万左右
 
严重拖大家后腿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QingJiao/548224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QingJiao/548224)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January 09, 2020, 11:41:53 AM
作者:CQS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32177/answer/43444140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目前,从学科大类上讲: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根据科研课题的来源一般分为: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两大类。

纵向课题是指:从国家、部委和省市纳入财政计划的科研拨款中直接获得经费的“项目”,熟知有 973 863、自然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军口“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各部委的“项目”等。 横向课题就是通过技术合作获得研发经费的课题。

横向课题一般都是具体部门、具体企业为了解决工作中难题和技术难关,而制定的项目,通过提供项目经费与研发酬劳而实现的项目委托方与受托方的直接合作。 横向课题多是由地方政府委托一些机构,企业委托专门机构或研发单位进行科技难题攻关或者针对某一方面工作作为项目委托实施。

国家级课题: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家处于发展战略考虑而设定的重大“项目”与攻关课题。 这类课题属于非常规课题。 国家根据需要采取委托或者招标的方式进行;一类是常规课题,有国家指定具体负责部门进行一年一度的招标课题。 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常规“项目”、“青年”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常规“项目”、青年“项目”)等;部委“项目”:就是国家各部委根据本部门的情况,根据需要拟定招标的课题。       

省级课题包括:省政府指定的负责部门进行招标的课题,包括社科基金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省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部门需要发布的招标课题。       

市级课题:一般是市政府或者委托相关部分发布的招标课题:一般是社科联、科技局发布的招标课题。       

横向课题没有明确的级别划分一般以课题金额来划分,执行的标准不一。一般为重大课题、一般性攻关课题等。它们的共性就是通过技术合作获得经费来源, 或者经过委托代理,提供咨询服务获得资金来源。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January 14, 2021, 05:54:07 PM
今天评教授答辩刚完事

3楼|hbo|2020-12-28 18:19:08|只看此ID
哈哈讲5min,主要是教学科研成果
提问3min,40多位大咖,虎视眈眈盯着
评教授真是比副教授严格多了
扒好几层皮



21楼|hbo|2020-12-29 05:56:21|只看此ID
5篇top
5篇中科院1区
2面上
1重点研发课题
若干横向

排第四,太难了

【 在 zeroplay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恭喜,什么条件过的?
: 【 在 hbo 的大作中提到: 】
: : 哈哈,刚得到消息


96楼|hbo|2021-01-13 13:25:14|只看此ID
2-3个
【 在 feng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提问3min?3分钟能提几个问题?


85楼|hbo|2020-12-30 17:15:38|只看此ID
代表性业绩就是5年内的
没办法
大多数学校都这样吧

5年前认为是历史贡献
表格都放在畸角旮旯里
没人看。
【 在 lucky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部分学校都是副高后成果


86楼|mlf|2020-12-30 20:30:38|只看此ID
北科大是只看5年内成果

我们学校是看任现职以来的成果,不过如果5-6年上不了的话,后面竞争更激烈


https://m.newsmth.net/article/QingJiao/637533?p=1 (https://m.newsmth.net/article/QingJiao/637533?p=1)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May 20, 2021, 01:26:25 PM
http://www.newtianwen.com/index.php?topic=702.0 (http://www.newtianwen.com/index.php?topic=702.0)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May 26, 2021, 09:26:10 AM
https://m.newsmth.net/article/QingJiao/672651?p=2 (https://m.newsmth.net/article/QingJiao/672651?p=2)

主题:请帽子做个报告,一般给多少钱?

我们以前开行业的专家评审会,一般都会有1-2个院士出席,给普通的专家费都是一样多,都是按照国家标准来,最多半天的按一天算。专家费由我们这些课题组小兵把钱从财务那里拿出来装信封发给他们。按您的意思,事情没这么简单?


4楼|universe2015|2021-05-25 08:36:07|只看此ID
按国家标准,税后2400最多。

其他多给的那是有其他目的!


15楼|sas9|2021-05-25 08:45:52|只看此ID
不是钱的问题啊,关系到了不给钱也会来。你让一个企业老板30000都请不到院士


17楼|smallyoung|2021-05-25 09:24:43|只看此ID
赞同。
我请人给报告,学点新东西,正副高都是税后2000,符合规定,不给大家添麻烦。
当然,我请的大多没有帽子。


18楼|universe2015|2021-05-25 09:27:25|只看此ID
我觉得按规定来,这样心安。

也出去做过报告,一般做个报告或者评审就是税前1600-2000。 也有单位按自己单位的规定,如果是讲课的话,一个小时按1000(税后),所以讲了一上午就是3000,这都是按照他们单位的规定提前办理手续备案的。但这种后者的凤毛麟角。

我们请人,也是按照学校规定,同时结合项目预算要求,正高一般税前2000-2400,副高一般税前1500.


3楼|NaNiMnO2|2021-05-24 20:21:01|只看此ID
2000打发叫花子吧,普通教授就得2000,优青5000起步


5楼|babu2015|2021-05-24 20:38:33|只看此ID
找到个央财商学院2018年的,
标准参照《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的第十条规定:

第十条 讲课费执行以下标准(税后):

(一)副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最高不超过1000元;

(二)正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最高不超过2000元;

(三)院士、全国知名专家每半天一般不超过3000元。

其他人员讲课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6楼|zhutianxia|2021-05-24 21:32:42|只看此ID
别人求着来作报告,可以打这个官价
要是求着别人来作报告,自己琢磨吧。

【 在 babu2015 的大作中提到: 】
: 找到个央财商学院2018年的,
: 标准参照《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的第十条规定:
: 第十条 讲课费执行以下标准(税后):
: ...................
--
FROM 114.253.34.*
7楼|sas9|2021-05-24 22:59:22|只看此ID
你还真想3000请院士啊
【 在 babu2015 的大作中提到: 】
: 找到个央财商学院2018年的,
: 标准参照《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的第十条规定:
: 第十条 讲课费执行以下标准(税后):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June 13, 2021, 10:52:17 AM
按照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序列,从高到低依次是:
教授(一到四级岗,其中一级岗对应院士或准院士水平;二级岗对应杰青或者长江学者水平;三级、四级岗依次降低);
副教授(五到七级岗,依次降低。七级岗副教授是此序列中最低的);
讲师(八到十级岗,依次降低。博士毕业到高校,通常从十级岗开始定级);助教。其中,教授和副教授是高级职称;讲师是中级职称;助教是初级职称。所以三级教授比副教授的级别高。
另,职称方面高校还有研究员序列。一般,研究员=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助理研究员=讲师。当然,现在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定级称呼有模糊的趋势,例如“特聘教授”、“助理教授”、”青年研究员“等。不同高校,这些称呼背后的差异其实很大,但是有个共同点,就是模仿美国的tenure track制度,设立一个3-5年的考核期,考核期内不定级,对外用上述“特聘教授”之类的称呼。期满考核,合格的话就按照业绩表现定级,不合格就解聘或转岗。据说还有部分学术更“优秀”(坑)的高校,会设置n个考核期,总之就是不让青年教师有长期固定工作合同。这些青年教师们,大约就像拿胡萝卜吊着的拉磨的驴吧。</p>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June 20, 2021, 02:14:06 PM
从讲师到教授,要几年?


没有大学教师会完全不在意职称晋升。

按照有关规定,在高等院校中,高校教师职称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其中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名称依次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职称是衡量大学教师学识、才能、业绩、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职称晋升不仅是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受到认可的标志,更是涉及到教师的薪资福利、职业声望、科研经费等切身利益,对于教师而言意义重大。



晋升之路,十年起步



那么大学教师从最常见的中级(讲师)晋升到含金量最高的正高级(教授),一般需要多久呢?晋升时间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的作者选取了华东地区四所研究型高校,通过对136位教师调查后发现,教师获得讲师职称的平均年龄是29.8岁,晋升至副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34.2岁,晋升至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40.8岁。

高校教师由讲师晋升至副教授平均需要5.5年,由副教授晋升至教授平均需要7年,那么一共平均需要12.5年。

再来看另一份数据。

《大学教师晋升时间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14大学教师调查”》一文的作者在前几年通过对1959位职称为正高(教授)的大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从中级职称(讲师)晋升至正高级职称(教授)的平均晋升时间也都至少在10年以上,并且就职院校、所处学科、有无博士学位、有无博士后经历等因素都会对晋升所用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

图片

从就职院校来看,基本上呈现出院校声望越高,晋升速度越快的趋势,但差距并不明显。就职于“985工程”高校的平均晋升时间较快,为10.99年;而就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平均晋升时间较慢,为11.7年。院校声望越高,教师的学术发表越多,这可能跟院校给予的资源支持如财政拨款、人力支持、物质支持、研究场所、研究协作等有关。

而从大学教师现任岗位所处学科来看,理工科的晋升速度较快,而历史、文学、法学、教育学等文科则相对较慢。相对而言,理工科等硬科学由于“知识具有累积性,知识的验证有明确的原则,因此同行之间对于研究成果有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文科等软学科由于“知识具有反复性,对知识的确认标准存在争议”,所以同行之间通常很难就重大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对于研究成果的接受也就需要较长时间。相较于理工科,文科出成果的周期时间较长,这或许是导致文科教师晋升相对较慢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有博士学位和有博士后经历的大学教师的平均晋升时间都分别远远短于无博士学位和无博士后经历的大学教师。随着大学教师队伍的学历程度的提升,博士后经历对晋升时间的影响效果在不断增强,而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处境则相对艰难。有博士后经历的平均晋升时间最短,为10.23年;没有博士学位的平均晋升时间最长,为14.14年。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发现较早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有助于提升晋升速度。这可能是由于早年间取得博士学位的难度较大,越早取得博士学位意味着拥有更多的个人资本;而后期随着博士生的不断扩招,存在了一定程度上的学历贬值。

但总体而言,不论是就职于“985工程”高校,还是所处理工科,或是较早取得博士学位、有博士后经历,大学教师从中级职称(讲师)晋升至正高级职称(教授)都平均需要用上十余年的时间。



也可能是几十年



然而,还要考虑到“幸存者偏差”。

我国高校的教师梯队呈“金字塔”型,职称越高,人也越少。以上数据所涉及的人群,是已经成功晋升至教授的大学教师们,他们毕竟是少数的“幸运儿”。更多的还是未顺利晋升的讲师和副教授们,他们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不仅仅是十余年,甚至有二十年、三十年。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还发现,年资虽被视为职称晋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年资越长,晋升的几率越大。当在讲师职称上累计一定时间,超过一定期限后而迟迟未能晋升,之后晋升的几率反而是下降趋势,副教授升至教授亦是如此。因为主观上人们会认为长期未晋升的原因是教师本身不够优秀,对他的研究贡献不抱有很大期待。

事实上,高校教师的晋升时间之所以会如此漫长,是因为这条路远比大家想象得要艰辛。

无奈的沉默期

论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职称晋升中的“硬通货”。但许多新进校的青年教师,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科研正轨。做科研,一来需要有物理空间,而很多“青椒”刚入职的时连实验室都没有落实;二来需要经费支持,但“青椒”获得的启动经费往往都不宽裕,不利于及时购买或者搭建实验装置;再加上不能马上招到研究生,需要熟悉环境和办事流程等等,大学“青椒”的科研启动都较慢。

有媒体报道了复旦大学的特聘教授张远波,在科研成功背后,他曾花了三四年的时间组建实验室、培养学生。这样的大教授都花了三四年,更不用说普通“青椒”了。科研启动慢必然导致出成果慢。有一位“青椒”坦言:“我进校后,搭建装置就花了两年多时间,怎么能指望我‘立竿见影’地出文章?”

“可以评”和“评得上”,是两码事

2021年1月,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划定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基本标准。

图片

各个高校的具体标准虽不尽相同,但评上副教授或是教授,不论是教学科研型还是教学为主型,都对教学工作质量、发表论文水平、课题研究情况等各方面有严格要求,并且职称越高,要求越高。

图片
东南大学的副教授评审条件(图源:东南大学)

但上述这些只是可以参加评审的条件,真正的难关在于和其他参评的教师一同竞争有限的名额。

国内高校评职称就像“计划经济”那样,由人事处把名额“分配”给院系。一方面,副教授和教授会被作为“特殊福利”来吸引高层次学者,留给本校老师的额度有限;另一方面,在有些重点大学,每年内部晋升教授的名额不能保证每个系都能分到。能否评上高级职称,不在于你有多强,而取决于名额多少以及对手有多强。僧多粥少,上百个讲师竞争一个副教授,而教授更是存在退一个进一个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人事改革过程中引入了“非升即走”制度,即与教师约定在一定的聘期内须晋升到高级职称,未达到要求者将不再续聘。虽然“非升即走”制度能迸发大学教师整体活力,但也给教师们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不管是为了晋升还是保住饭碗,大学教师们都在拼命做科研、搞项目、申请基金,此外还要考虑到人际关系等其他影响到职称评定的因素。

优中选优,狭路相逢只能勇者胜。

在评定职称的道路上铩羽而归,直至退休都只是讲师或副教授的更是大有人在。在网上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有不少学者在职称晋升和年龄的抗衡中产生自我怀疑。

图片
知乎截图



破格晋升,春天会来吗?



如今,随着职称改革的进行,不少高校开始为教师们开辟了“破格晋升”的畅通渠道,大学教师的晋升之路正在慢慢拓宽。

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制定较为灵活的评价标准,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要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重磅文件,在《关于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根据学科特点确定青年教师评价考核周期,鼓励大胆创新、持续研究。

图片
图源:教育部

软科(ID:zuihaodaxue)曾介绍过,在近几年里,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不少高校实施职称评审新办法,一些大学教师们凭借着代表性成果或是优异的教学成绩从讲师直接被破格选拔为教授。

国家号召和高校更多元化的晋升支持之下,大学教师将更有可能得到快速成长。然而制定创新评价体系是个不小的挑战,也难免出现问题,面临质疑。

例如代表性成果评价主观性很强,如何保障其科学性和公平性?

“破五唯”后又该立什么,才能避免职称评审过多地被人情关系和学术权威主导?

师德表现成职称评审首要条件,标准怎么定?谁来评?如何评?

教学为主型教师的成绩难以量化,会不会导致在评审最后还是“唯论文计”?
……

虽然目前破格晋升的教师仍是少数,高校初步实施性的评价体系也并非全都完美,但职称晋升之路的拓宽对大学教师来说无疑是福音,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https://mp.weixin.qq.com/s/p86tCns_xQvVZv5YBBaiqA (https://mp.weixin.qq.com/s/p86tCns_xQvVZv5YBBaiqA)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June 20, 2021, 05:35:52 PM
 
意识到自己对科研丧失热情后,2018年,李峰决定离开。彼时,他已经在一所985高校任
职了七年,是化学系副教授。
 
但李峰不想再“卷”了。
 
晋升至副教授之前,他所在学校的青年教师每年年底都要面临abcd的评级,按论文和基
金来打分,“拿c的人没有奖金,第二年的薪水还要打七八折,没两年,评c的人就离职
了。”以至于,“每年大概有5%的人离职”。
 
“没有学校会把‘非升即走’四个字写在明面上,但一直会有人离开。”李峰告诉全现
在。
 
而评上了副教授的李峰感觉自己“像是西西弗斯”,“一辈子永远有推不完的石头,永
远不会有满足的点”。他之前所在的课题组有16个人,每年要拿3500万经费。李峰既要
忙科研、搞实验室管理,还得找一些人员谈话,负责写申请书。
 
“青椒(即青年教师)之苦”因此频频成为热点话题,“非升即走”制度也成为公众和
评论界在讨论相关话题时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1. 竞赛
 
李峰感受到的“卷”,从2006年本科毕业直博时就开始了。
 
“当时如果不直博,中间读了硕士,在我们看来是有些丢人的事情。”李峰事后回忆,
“这也是出于一种攀比、学历崇拜的心理。这种现象后来才有所缓解。”他本科就读于
某985高校化学专业,同学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学历崇拜和因此愈演愈烈的学术竞争与博士扩招不无关系。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
99年我国高校本科生开始扩招,研究生教育的生源规模也随之明显增加,而获得博士学
位的人数近二十年来也在不断增长。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4.4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19年,博
士毕业生达6.26万人。从1978年~2019年,41年间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实现了从18人到
10.52万人的历史跃迁。
 
“就像一群羊一样,涌上了硕博连读的船,上去之后再也下不来了。”读博的时候,李
峰一度迷茫,他并没有想好自己将来到底要做什么。
 
有段时间,每周开组会,李峰都会被导师骂。进实验室的第二年,他只发了一篇论文,
但影响因子很高;再后来,他的心态相对平衡了一些。硕博连读五年下来,李峰顺利毕
业,但成绩并不突出。
 
2011年,李峰进入一所985高校。这之后,他走上了一条相对顺利的学术道路,不到两年
,就成为了当时单位里最年轻的副教授。而刚工作时和他竞争的人,最后有80%都离职了

 
但在这之后,他逐渐意识到,“科研更多是苦力,要不断地去赶那些项目。”
 
最忙的时候,他同时参与了5个科研项目。为了在“竞赛”中胜出,“大家要拼命把各自
的周期缩短。”而在一项规模比较大的实验里,投入的工作和产出也可以拆分成多个研
究成果。一篇文章往多家杂志投稿,可以同时发布五篇影响因子较高的文章,这意味着
能拿到更多的课题和奖金。
 
而对于科研团队来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各个学部之中的申请资助率(对于高校来说
,就是项目获批率)不尽相同,但总体说来,在过去十年竞争愈发激烈。2020年度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率约在15.88%左右,再创历史新低。
 
总体申请难度的增加,也让各大高校的申请获批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依旧有高校能
取得高达30%,甚至40%以上的资助率——它们往往都是顶尖大学。
 
据统计,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获批率最高的高校为清华大学,共获批
项目数254项,资助率高达40.16%。在获批项目数高于300项的高校中,北京大学的资助
率最高,为34.21%。
 
李峰所在的学校评职称,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国家级课题等等都是硬性标准。在校7
年,他拿到了国家、省、市,三个级别的课题;发了7篇SCI。有时候,他需要通宵做实
验,因为“实验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这场学术竞赛里还有一些很野蛮的做法,”李峰提到一个“行规”——“课题占项”
,即学者被申请过的项目“占着”。
 
举例来说,有些项目的完成期是四年,但学者申请成功后三年内,自己不能再申请该项
目。这意味着,需要有更多新人申请这个项目。
 
“学院要拿的项目总目标太高了,我在的课题组每年要拿3500万的课题,但是国家级的
项目也就几十万到百万,有的省部级的项目才5万,‘青椒’拿完这些项目就被‘占住’
了,没法再申请。科技部那些几千万的项目都是领头人才拿得到,所以学院就不在意‘
青椒’,来得越多越好,积少成多也可以完成经费目标。”
 
而另一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前一年申请成功后,处于推进中的项目也会导致同
一个科研人员在第二年的新一波项目申请中,不会有太多空间。
 
“它有个大小年,就像一棵苹果树,今年结的苹果多,明年肯定会少,这是自然规律。
但学校不尊重自然规律,它每年都要有项目。”李峰进一步解释说,这导致老人面临被
淘汰的危机,因为学校要换“新鲜的血液”进来——刚毕业,没有被项目占着的人,可
以申请新的课题,拿新的钱。
 
对“青椒”来说,若想留在排名靠前、资源更多的学校,首先要在“非升即走”制度中
留下来。
 
2. 留下来
 
“非升即走”,更准确地说法是“预聘—长聘制”。这意味着,新入职的教师需要与学
校签订一份劳动合同,如果受聘者没有在最多两个预聘期内晋升,则自动解除聘用关系
。通过考察的教师则被授予长聘终身教职,只要未出现违法违规的严重情形,则可聘用
至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这是个“舶来品”,其源头是北美的终身教授制,即Tenure-track。在西方语境中,这
一概念与学术自由密切相关,终身职位的保障使教授能够研究和教授任何课题,甚至包
括有争议的课题。对于试用期时间的规定,美国大学基本都遵照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
AUP)的要求——试用期最长不超过 7 年。
 
2014年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率先通过人事改革方案,开始实行“非升即走
”,此后,其他高校也相继实施。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月,中国已有49所高校实
施了“非升即走”制度——它们大多数是“双一流高校”,过去属于“985”和“211”
。大多数高校给出的两个预聘期共计是6年,也就是“3+3”。
 
“但几乎没有人会愿意等到第6年——国内高校的情况是,从讲师升到副高一般花3年到
4年。”余青邦向全现在透露。
 
39岁的余青邦去年在某“双一流”高校拿到了副教授的聘书。从读博算起,他已经从事
了十多年学术研究。读博期间,他和同学都很羡慕老师的工作状态:当时他所在的学校
采用“长聘制”,可以专心学术。但没想到,毕业后情况却不一样了。
 
2016年,余青邦入职了现在工作的高校。安家费和十几年前的标准一样,3万元;科研启
动费1万元。每个月扣除3000元学校公寓的房租后,他到手只有3000多块。入职前,他完
全不知道待遇如何,合同上也没有写明薪资水平。“根本没有选择权,能给你一个教师
岗位就不错了,哪有资格讨价还价。”
 
但相比其他同事,他在某些方面是幸运的:进入了一个研究院,和其他院系不同的是,
他不用上课、做行政工作,只需要安心科研。4年后,他顺利评上了副教授职称,拿到了
“终身教职”。
 
余青邦所在的高校,评职称采用的是一套从十多年前启动的量化评价标准。为了取得副
教授职称,他需要出版一部专著,在核心期刊发表五篇论文,其中一篇需是权威期刊,
还要有一个省部级以上课题。
 
这些标准并不容易完成,余青邦身边有朋友申请课题四五年也没成功。余青邦记得,读
博期间,有个教授课上给他们出的期末作业就是课题内容,最后教授将期末作业整理编
著成一本书,作为国家级课题结项。“很多博士生愿意给导师做课题,作为导师课题的
阶段性研究成果,方便发布。”
 
这就是很多学者口中的“攒成果”。在缺少职称的情况下,以往的研究成果,相当程度
上也决定了一个人在学术体系里所能获得的资源。
 
国内期刊大多采用“约稿制”。与余青邦相熟的一位期刊编辑透露,期刊也有排名和评
价的压力,其中一个量化标准就是被引用数量。一般来说,如果找“名家”约稿,文章
被引用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大多期刊的投稿邮箱形同虚设——要是有编辑个人的微信
、邮箱,投稿才可能是有效的。
 
论文也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年底发放的绩效奖金会按发表论文数量来算。余青邦透露,
普通期刊一篇论文,年底奖金三四千元;如果是《中国社会科学》这类期刊,有的学校
甚至能发10万元奖金。
 
3. “头部竞争”
 
“我们现在看到‘非升即走’体制下的‘青椒内卷’,主要是‘双一流’高校、尤其是
最顶尖的那些高校存在的现象。实际上,并非所有博士毕业生和‘青椒’都有机会‘卷
’起来。”魏康认为。
 
33岁的魏康去年刚评上副教授,2016年拿到工科博士学位后,他进入西南地区的某“双
一流”高校入职。他向全现在解释,这有些像互联网行业常用的一个词——“头部竞争
”,因为你所在的高校排名也很大程度决定了你能拿到的学术资源。
 
他打了个比方,“假如一个人想做学术,ta过往的学术水平也高,而一个职业三本民办
学校给ta抛橄榄枝,甚至是高薪聘请,ta愿意去吗?多半是不愿意去的,因为这个学校
可能在资源配置上根本无法支撑ta要做的研究。”
 
魏康透露,有的学校为了吸引人才,还会开出入职即授予副教授的条件,只是依旧要面
临晋升考评——也是“非升即走”,“这对一些人来说确实是一种利好。有了副教授头
衔,申请项目比讲师要容易许多。”而拥有这些副教授职称的新晋教师,往往也比旧体
制下同等级别教师收入水平略高。
 
这一制度能实现的背景是职称评审权的下放。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印发的《高校教
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明确提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尚不具备
独立评审能力的可以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
 
“所以优秀的人都愿意去条件好的学校。有点‘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意思。”魏康
认为,这是一条“高风险、高回报”的赛道,竞争也直接带来了科研效率的提高。
 
而学术排名越靠前的高校,考核标准往往越严苛,竞争也越激烈。在一所“双一流”高
校任副教授的社科领域博士刘睿告诉全现在,他所在的学校,参与副教授评审的成果必
须是最近三年的,而教授则要求必须是五年内。
 
这相当于是说,它要求在最近的一个评审周期里,学术上得是活跃的——如果想在40岁
的时候评教授,35岁以后写的东西才有效。
 
刘睿说,在他所在的人文社科领域,“国内期刊投稿越来越难”。“如果你设想的是投
稿过去、通过匿名评审,质量过硬就能发表,恐怕很困难。
 
即便稿子质量很好,也往往需要托关系,疏通一下,或者说一些学校自己有期刊,总归
多少得有点关系。越是有名的、学术圈位置较高的人,或者所在学院自己有期刊的人,
就越容易投稿成功。”
 
核心期刊甚至也有两个“标准”: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分别是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列
出的核心期刊目录。从影响力来讲,后者属同类划分中国内最权威的一种,入选难度高
于前者。“评职称的时候到底是看哪个呢?理论上是南大核心的,但有时学校比较灵活
,竞争不激烈的时候,也可以按北大核心。”
 
相比之下,英文期刊发表周期更好把握,但从投稿到刊发耗费时间也很长,顺利的话两
轮修改,需要6~8个月,快的话5个月就发出来了。“要想确保在三年发六篇论文,意味
着同时要有两三篇文章是已经投出去等着(审稿)的,一两篇是审回来要修改的,还有
两三篇是正在写着的。”刘睿透露,国内高校对英文期刊的管理和分类也比较粗糙——
一般是SSCI就可以,但其实分区“也不是特别靠谱”。
 
“从学术规律角度讲,三年要写六篇论文、一本书,除非前期准备特别好,或者博士论
文潜力特别大,能直接把它弄出来,否则怎么可能不水呢?”刘睿说。
 
而在实践中,评选标准也是动态的。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条赛道,意味着“水涨船高
”。
 
“每年评选的标准都可能会变,而且可能越来越严苛。”魏康透露,他去年参评的时候
,提供了四篇SCI加一些国家级别的基金,“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但问题在于,并不是
达到这些标准就能拿到‘通行证’了。评选职称是一个差额竞争,在很多人都能达到的
情况下,只能择优。”
 
4. 学术之外
 
更加繁琐的工作来自于学术研究之外。
 
余青邦听闻身边不少朋友、刚进学校就面临繁重的行政和授课任务,“有的人一堂课有
两三百个学生,同时要上三个班。到期末时,有近千份试卷。开课也不是能自主选择的
——培养方案上有的课需要人上,这些就落到年轻教师头上。有时候,这些课程甚至不
是他们的研究方向,因此备课也显得困难。”
 
但对于还没拿到终身教职的年轻教师来说,很难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如果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或者其他教授吩咐去做事,一起做课题、写申请书,是很难
拒绝的。因为在之后的考评当中,这些人都可能是评委中的一员,拥有投票权。”余青
邦称,因为担心得罪对方,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去写那些不熟悉、不感兴趣的课题。
 
让余青邦印象很深的是,他的一位同行在学校组织会议邀请教授时,还被安排去机场接
人——明明是科研秘书的工作,也都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在境外拿到博士学位的刘睿,回来后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
 
首先是学术评价标准的问题。“中国的一些新兴学科里面,学术标准可能很不一样。”
刘睿对全现在分析,因为几代人接受的学术训练完全不一样,所以很难找到一个标准,
是其他所有人都认可的。而当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时候,其实tenure是很难建立的。
 
刘睿谈到,这种情形下,不同代际学者甚至连哪一本期刊更好这种事,都可能认知完全
不同。
 
而当tenure-track被移植到国内后,给青年教师的支持却显得不足。在刘睿的印象中,
美国高校招助理教授整个面试要持续一两天时间,面试者可以在校园参观,还会和本科
生见面,大家一起吃饭聊天。
 
“相当于一个把你纳入社群的仪式。学校也特别希望你成长为一个副教授——对你的预
期是这样的。像行政工作会尽量交由行政人员来做。助理教授和教授,在办公室也不会
有差别。助理教授也可以参加博士生的答辩,也可以带博士生,没有所谓的博导制。它
整个的文化其实是把你看成一个有待成长的年轻人,而不是一个尊卑体系。”刘睿说。
 
 
但相比之下,刘睿观察到,国内学术资源的分配资源和头衔的关系过分紧密。“所有东
西都是按你的头衔来分配的:讲师只能给本科生上课、答辩,不可以给硕士、博士上课
,不可以参加他们的答辩,直到你变成副教授和教授。”
 
他记得自己刚到学校那两年,课程的助教是按职称来分配的——一个教授的课不管班级
多小,可以有1个助教;而一个讲师上再多人的课,也没有助教。“讲师好像就给人一种
你还是实习生的感觉。”
 
在另一所“双一流”高校任职的林雨也有类似的感受,“一般情况下不是特别被重视。
比如说有一个地方要找人来做讲座,他可能并不是看你做的东西是不是够好,他可能就
只是希望要找一个副教授来做讲座。”
 
同为“海归博士”,林雨还提到,写项目申请书,也是一门要适应一段时间的“功课”
:“它是有一套专门的语言的,我觉得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学习的——每一次有一个项
目来了就写(申请),但是也不知道自己写的到底行不行,也没有人知道行不行。(项
目)中标率又非常低,所以大家最后就会有一种在买彩票的感觉,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多
买几张。”
 
在刘睿看来,在这样的体系下,那些认真思考的,对待自己的东西特别有敬畏之心的,
或者有点完美主义的人,从理论上讲,他们其实是更好的学者,但恰恰也是在这个制度
里最痛苦的。“那些心思相对简单的,比较程式化或者量产论文的,把生活和学术分得
开的人,他们内心过得反而舒畅。”
 
如果当初没有顺利“上岸(即拿到终身教职)”,刘睿就会被转到非教学科研岗位——
这也是其他很多高校“青椒”的一条退路。“这个编制是保证你有一份工作,但是谁也
不愿意变成图书管理员。”
 
5. 竞争之下
 
效率压力之下,“非升即走”有时候也被被戏称为“飞升疾走”——2019年,中国在15
5种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3068篇,比2018年增加1750篇,连续第十年排在
世界第二位。而根据日本NHK的报道,2019年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超过美
国,跃居世界第一。
 
青年教师们则在争分夺秒地想把成绩尽早做出来。
 
除了“3+3合同”这六年的压力之外,35岁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道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底下的青年基金,设的申请年龄上限就是35岁。如果到35岁连这个
都拿不到的话,你可能自己也会问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一行?”魏康说,这道坎也让很
多青年教师自然而然地考虑把家庭和婚姻问题放在人生规划的后面几年。
 
这对“女青椒”的影响更加明显。林雨还记得自己博士毕业时找工作的经历,“当时,
我投简历给一所学校,结果校领导问我丈夫为什么没有投。(我想)他们其实更想招一
个男生,最后他们也没有通知我去面试。”还有一个师妹告诉她,说是去北京某双一流
高校面试的时候,不断被问及有没有结婚,要不要生小孩,要不要生二胎等。
 
林雨目前所在的学院里,女老师更多一些,女性的副教授也要更多,学院里发论文最多
的也是女老师。“性别意识还不错,”林雨总结说,“但在非升即走的不安全感和压力
下,很多女老师只能推迟生育。对于一些女老师来说,工作的压力和生育的压力是撞在
一起的。”
 
去年,一项针对453名女性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69.1%预聘教师已经推迟了她们的生育
计划;而在已经“上岸”的受访者那里,这个数字是37.1%。这项研究发表在《高等教育
研究》上。
 
它还发现,尚在预聘期内的女性教师在工作期间不太可能生育:只有32.5%的人生育。一
些受访者在读博士期间就生了孩子,因为她们认为招聘方对已婚未育的女性申请人有偏
见。
 
在魏康看来,高校人力资源市场化的这种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卖盘严重积压,但是买
盘又不可能无限扩大的情形”,“市场化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但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不
能把这些让效率提上去的个体给关怀好,可能是今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没被关怀好的个体”,李峰选择了离开。
 
他决定进入金融行业。白天,他在实验室忙碌,晚上就研究各类案例,好准备金融行业
的考试。几次投简历碰壁后,他凭借“还不错的数学”,终于找到了一家薪水较低的老
牌机构。一年后,再次跳槽。
 
离开高校后,他发现,“科研界就像是一个吞噬器,人一旦进入,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越“卷”越封闭,越封闭越难以把眼光放宽。搞科研的博士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或许
就能海阔天空。”
 
但更多人还在继续参与着这场竞赛。“其他人都在大浪里卷着,往前拼命游泳,我在岸
上也不能躺下来。”尽管一入职就有编制,不需要经历”非升即走“的淘汰机制,但林
雨还是选择了跟其他人一起“卷”。
 
三年后,她评上了副教授。这意味着,她不用像刚入职时那般过着月薪5000多的拮据生
活。也意味着,她终于摆脱了“当实习生”的感觉。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https://www.mysmth.net/nForum/#!article/QingJiao/682678 (https://www.mysmth.net/nForum/#!article/QingJiao/682678)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June 25, 2021, 05:22:36 PM
发信人: beaYounger (beaYounger), 信区: QingJiao
标  题: Re: 大学老师都怎么买房子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un 25 11:08:32 2021), 站内
 
 
绝大对数是父母给买房子。现在家里没钱,谁进大学当普通老师,用我们领导的话说,脑子抽筋啊。他最烦一进校的老师,找他要钱要办公室要实验室。
 
我们算靠前的重点,讲师一个月6000多,普通副教授一万出头,普通教授一万五。不如附属幼儿团的在编幼师。他们人均是1万5,还有各种补贴,入职两年以上的幼师,月薪2万没问题。就算拿帽子的年轻教授,一年最多就50万。周边房价10万一平。反正,近两年进校的,都有房子。
 
现在的科研就不是穷人干的事。我们领导公开说,不知道自己斤两的人,还跑到高校混饭,喊穷喊苦,是活该,不值得同情。


发信人: pageup (Log), 信区: QingJiao
标  题: Re: 大学老师都怎么买房子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un 25 09:56:17 2021), 站内
 
大多数靠父亲或岳父
少数靠学校低价卖房
极少数靠头衔带来的白领级薪资
 
 
【 在 looo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套房子都几百万,学区房更贵。都怎么解决的?


https://www.mysmth.net/nForum/#!article/QingJiao/684202?p=1 (https://www.mysmth.net/nForum/#!article/QingJiao/684202?p=1)



河南,博士,讲师,每月到手5200左右,年底看绩效。2016年请产假,无绩效,年底只
发了8000课时费而已。
 
成都985,副高硕导,一年加完,包括科研奖励什么的,税后近20w。
 
 
江苏南通大学+博士+副教授,月实际到手7760元,年底奖金15000左右,午餐补贴一月2
00元。其余就没了,学校还整天吹嘘收入比省内扬州大学等高。
 
 
甘肃兰州+985+博士+讲师+8600+12万~13万左右,税后。


北京+博士+刚上副高几个月+月到手16500左右(按刚调的公积金算的,副高之前工资到手15000左右)+去年到手33万~35万左右(没细算,工资和年终奖是大头各占一半左右)。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August 09, 2021, 06:21:20 PM
科研院所的PI是指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学术领头人。PI是Principle Investigator。
教授,是一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称。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但教授与研究员是有区别的。教授有教课的任务,而研究员则没有。

 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这个词语与英文没有关联。日语中则与中文同用“教授”来称呼大学中的老师。

  首席研究员(PI)是由一所大学管理的独立研究基金的持有者,也是资助项目的首席研究员,通常在科学领域,如实验室研究或临床试验。这个短语也经常被用作“实验室主任”或“研究组组长”的同义词。虽然这个表达在科学中很常见,但是它被广泛用于对某一研究项目做出最终决定并监督资金和支出的人。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August 09, 2021, 06:23:07 PM
在我国,教授工分为七级。正教授岗位分为一到四级,副教授分为五至七级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November 23, 2021, 12:52:36 PM
大学教授副教授都去做独立董事了。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法院判决后,5位独董被判承担上亿元的连带赔偿责任,5位独董除江镇平外,其余4人均为大学教授,每人每年领的酬劳仅10万元左右,这个买卖太不划算了,风险太大了。

比如张平,1975年10月岀生,博士研究生,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平2020年6月因为个人原因卸任。

2018年、2019年、2020年从康美药业获得的税前报酬分别为7万元、12.01万元、5.09万元,3年合计24万,平均每年收入8万元,判决需承担约1.23亿元的连带责任。

受此震慑,最近三天,众多上市公司独董掀起辞职潮。

独董这个活,越来越不好做了。


https://mp.weixin.qq.com/s/exALlFFYe575sneBEFI5Rw (https://mp.weixin.qq.com/s/exALlFFYe575sneBEFI5Rw)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February 27, 2022, 08:22:57 PM
重磅统计!2022年人才引进,哪些高校待遇高?

https://mp.weixin.qq.com/s/bYSCLl-HR_03lDAWy4pWpw (https://mp.weixin.qq.com/s/bYSCLl-HR_03lDAWy4pWpw)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February 28, 2022, 07:44:18 AM
晒一晒“象牙塔”里的那些官僚主义  监察委

http://zgjjjc.ccdi.gov.cn/bqml/bqxx/202112/t20211215_256160.html


今年9月,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向教育部党组和31所中管高校党委进行巡视反馈,其中一半以上高校被指存在不同程度官僚主义问题。“象牙塔”不扫,一样藏污纳垢;学术圈不加强作风建设,亦然歪风侵蚀。与党政机关相比,“象牙塔”里的官僚主义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还有隐蔽性,带坏校风、师风和学风,危害不容小觑。

现象一  “官气”十足,衙门做派

有些高校行政机构效率低下,部分行政干部颐指气使,把校园变“衙门”。有的师生在去盖章签字时,遇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华北某高校学生说,学校教务老师一周只有半天时间对学生办理业务,遇到急事只能“干着急”。有的高校办事流程繁杂,一些事务性工作需要职能部门盖好几个章,有学生为补办学生证到不同部门来回跑10趟。

行政权力掌握资源分配,导致一些教职人员追逐“官职”,有人为此还大费周章。如内蒙古某大学一名教研室主任为竞聘校处级干部,竟然向时任学校党委书记行贿。在一些学术资源有限的高校,经费审批权大多集中在校领导手中,行政领导往往在经费划拨、项目申请、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某高校理工科院系一名副教授表示,普通教授也许拿项目不容易,可如果有了行政职务,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还有一些人官学一体,美其名曰“双肩挑”,实则“两头吃”。有的一边占据领导干部位置,一边又经常以学者身份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等,既头顶领导光环参与学术资源分配,与普通教师争利,又利用领导身份排挤学术竞争对手,引发干群矛盾。

现象二  门户林立,近亲繁殖

以同门情谊打造利益圈子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不时存在。有的学科所谓“大佬”徒子徒孙遍地,以师生、同门为纽带互相提携,形成封闭的“圈子”。一些重大科研基金、重要科技奖项和人才项目评审深受“大佬”及背后“圈子”影响。有的高校在招收研究生时执行“双重标准”,对外校报考者从严从难,对本校本院系报考者青睐有加。“圈子”不加约束,就会演变成派系,派系之间不单是学术上的分歧,还有行政权力和项目利益上的争夺。某高校一名研究生介绍,自己所在学院人数不多却存在好几个由不同教授为首的派系。如果派系间相互争斗,互不买账,对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都会带来不小的伤害。

在年轻学生话语中,课题组内“大老板”“小老板”称呼不时出现,有的“大导”掌控一切,以家长作风扭曲学术传承。一些学术权威掌控学术话语权,在一个门派中不允许有不同于“师傅”的左见,打压排挤不同学术观点的人。个别人还把学生视为附属品、免费劳动力,学生不仅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帮导师做课题项目,还要频繁打杂、跑腿干一些与学术研究无关的事情。更有甚者以通过论文、顺利毕业等条件来要挟学生,搞学术霸凌。

以靠校吃校进行利益交换,是近亲繁殖的另一种形式。有的高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工想方设法把配偶子女等亲属安排进高校圈子工作。近年来,北京在巡视市管高校时就发现有的高校“干部人选个别酝酿沟通不够,领导干部违规兼职、返聘,夫妻、亲属在学校任职现象比较突出”。有的高校教职工互相请托关照亲朋子女。西南省份某高校教务科长就因私下接受同事请托,为其女在缓考中弄虚作假,提高研究生推荐免试课程成绩,最终被严肃查处。

现象三  不务正业,攀附结交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潜心治学应是本务,一些人却为争项目经费削尖脑袋。跑项目、要经费的时间多了,潜心研究、教书育人的时间就少了,找门路、搞经费的时间多了,躬身研究、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有的甚至在项目到手后立马分包给课题组的年轻老师或学生,自己动嘴不动手,出钱不出力,成为“学术包工头”,把师生间“授”与“学”的关系异化为老板与员工的雇佣关系。

常言道“板凳甘坐十年冷”,一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往往会耗费科学家毕生的心血。但是个别高校老师却沉不下心、静不下气,忙交际应酬无暇教研。比如,有的不重教学重创收,频繁外出授课、演讲、做兼职,只想把高额出场费“收入囊中”;有的穿梭于各式会场,四处露脸捞“声名”、拓“圈子”,对学生无暇顾及;有的成为领导干部后热衷觥筹交错、迎来送往,在交际场中长袖善舞,不把心思花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上。

个别高校领导和老师把社会上的商品交换原则带进“象牙塔”,把学术资源作为攀附权贵的手段。有的领导、富商乐于“攻读”在职硕士、博士,一些教授也乐于招收这样的“学生”,甚至不惜降低学术要求,而有的高校则热衷邀请一些没有教学经历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名流”担任客座教授。

现象四  好高骛远,贪图虚名

高校发展建设需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然而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和办学特点等不认真研究,闭着眼睛唱高调,高校发展贪大求全。有的高校盲目提创建世界一流,热衷炒概念。有的高校办学特色不明显,办学定位、学科以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存在类同现象,只为“赶热门”一哄而上,或一门心思把规模做大好升格,学科专业盲目求全,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高校教师对此评价说,“有的学校仅注重‘量’的扩充,缺乏‘质’的提升,导致‘饼’摊得太大,人力和财力很难保证正常的教学质量。”

一些高校在“赶浪潮、抓热点、贴标签”的氛围中,学科建设急于求成。如,内部各类研究机构成立了一家又一家,对外合作院所搞了一个又一个,效果如何无人过问。这样的高校对基础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只重视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建设。“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卡脖子技术等支持不够”,某高校教师直言,这些项目长期攻关才能出成果,纯属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有的人不愿干不去干。

一些高校领导干部习惯高高在上,不愿深入师生和教研一线。有的制定政策不征求意见,独断专行,有的缺乏调查研究,“拍脑袋”决策,有的管理僵化,脱离实际。一位高校教师就抱怨学院出台的有关科研经费规定只顾降低经费滥用风险,忽视科研工作实际,“每个学科乃至每个项目的科研都有其特点,学院却把经费用途规定很‘死’,比如多少钱买书、多少钱用于学术交流、多少钱用于办公用品,操作执行不便。”

追权逐名贪利致使浊气难除

长久以来,“象牙塔”里的官僚主义难以根治,自有其适宜生长的“土壤”。

官僚主义的表现各式各样,但背后都与权力二字息息相关。行政权力很好使,是催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高校习惯以行政命令统领学术。少数人不学却有“术”,将社会上拉关系、搞钻营的不良风气带入高校并从中获利,不但掌握了大量学术资源,还能轻易获得学术地位和荣誉。如此环境浸染下,一些高校教师逐渐产生了“教授不如处长”的想法,认为与其坐冷板凳搞科研,不如走出实验室搞关系,实现名利双收。

高校过度行政化,一方面,高校管理人员以行政逻辑来处理学术问题,阻碍学术正常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处理行政事务挤占大量时间精力。更值得警惕的是,行政权力的诱惑让一些教师变得浮躁,侵扰校风学风,甚至让一些学生也有样学样,少数学生干部“官气”十足,从中可见一斑。

高校里同学、同门、同乡等关系复杂,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背靠“山头”有底气助长近亲繁殖。有的高校老师长期深耕一地、深耕一域,容易滋生“一个人单打独斗,比不上一群人合起伙来”的想法。“山头”树大根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圈就此形成。

讲究门户之分、圈子文化盛行,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科研秩序,损害高校选人用人公平性,伤害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教职人员积极性。此外,“人情大于天”的环境造成一些人认为,如果自己不随波逐流就会被排挤、淘汰,因此想方设法拉关系、进圈子,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有些人对官僚主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朝中”有人得实惠,在利益驱使下接受甚至还利用这种歪风谋利。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成果评奖等均与个人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在这些方面学术权威拥有很强的话语权,导致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得不投靠“大导”以求“庇护”。某高校教师举例说,在监管不到位、资源不充裕的情况下,如果导师或者关系好的人是评选委员会的成员,自己就有“优势”,“我认识的导师多一票,关系好的又可以多一票”。因此,在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多唯”倾向下,混脸熟、贴名字、求提携、认门户、攀交情、搞关系等现象随之出现。

在职称评定指挥棒驱使下,学术话语权一定程度上被掌握在少数权威手中,容易导致学术“同质性”强,甚至演化为学术垄断,影响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培养。此外,科研成果唯少数学术权威的“票数”论,评审以亲疏作标尺,长此以往影响科研质量。

“象牙塔”里的官僚主义歪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时并不引人注目,在监督乏力不到位的情况下,很容易悄然滋长。当前高校“四风”主要依靠纪检监察部门来管来纠来治。除人手有限外,还存在监督措施不多、方式单一、办法不灵等问题。有的高校对“四风”问题的监督执纪问责偏软,压力传导不够。还有的高校抓“四风”多集中在吃喝收礼等显性问题上,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涉及较少。某高校教师坦言,“查处的官僚主义问题数量微乎其微,有的问题传播到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才会去查。”

监督执纪问责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怕伤和气、怕掀盖子,让官僚主义在高校有了生存空间和蔓延土壤。缺乏正风肃纪的强力震慑,一小部分人产生“高校特殊论”的想法,致使隐藏在“象牙塔”里的官僚主义歪风难以祛除。

还菁菁校园一片净土

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根治“象牙塔”里的官僚主义,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塑造时代新人。因此,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治”相结合,凝聚合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

驳高校“特殊”。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秉持“高校不是党政机关、知识分子不是领导干部”的论调,认为高校里的官僚主义没有那么严重、纠治起来可以不那么较真,对这种错误观点必须坚决驳斥。全面从严治党,高校不能例外。首先,要深刻认识到“象牙塔”里的官僚主义造成的危害尤甚。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果任由官僚主义蔓延,既对青年危害极大,更严重损害党和国家持续发展、兴旺发达,绝不能放任,必须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彻底铲除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其次,要深刻认识到高校并非真空地带。对社会上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高校不能独善其身,时刻有被不良风气包裹、侵蚀的风险,整治官僚主义不能把高校置身事外。再次,要深刻认识到一些已查处案件暴露出劣迹斑斑,警示整治刻不容缓。北方工业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沈志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原校长夏建国,西南林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吴松等人的违规违纪行为令人触目惊心。“象牙塔”一旦变黑,对民众心理冲击、党的治理效能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必须坚决清除高校内的污染源,还“象牙塔”以洁白清正。

去行政衙门。去行政化、破除官本位有利于树立一切为了科研、一切为了教育的导向。一要拆庙,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对原有内设机构进行优化整合,把工作职能与工作性质基本相近的职能部门进行合并或重组,避免叠床架屋、衙门林立。二要减人,参照教育部施行的生师比,把行政干部数和师生数比例纳入统计评比,对行政干部进行核减,严防因人设岗、滥设副职、虚职和闲职等现象。三要限权,严控行政部门对学术工作过多干预,控制内部会议数量、发文数量、检查评比次数等,切实减轻科研人员的非业务性工作负担。四要架桥,畅通高校师生沟通机制和渠道,通过设立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组织座谈等形式听取师生意见建议,践行高校领导每学期全流程体验学校具体业务,切实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

破学术依附。打破相互封锁、彼此封闭的门户之见,营造开放的学术生态。一要建立回避制,严把入口关,培养学缘结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施“控制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制度”,打造差异化、梯队式人才“蓄水池”。二要建立追责制,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严防感情票、利益票,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评审等资格,强化责任追究,扭转评选时一窝蜂上、出问题时没人负责的乱象。三要建立信誉制,健全专家选聘与退出机制,如发现相关问题,按照调查核实、公开公示、惩戒处理等程序建立专家黑名单制度,对纳入名单的严重失信主体实行“一票否决”,从专家名单中剔除。

强监督质效。推动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落地落实、监督有形有效。要攥指成拳,充分发挥上级纪委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加强驻教育部门纪检监察组与高校纪委联动,运用督办、领办等方式,逐步解决高校纪检监察机构“人太熟不好办、人太散办不了”等问题,形成查纠官僚主义合力。要精准出拳,注重拓展问题线索来源,多请师生“把脉”,运用实地督查调研、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强化监督检查,对反映的问题线索跟进处置,通过开展谈话提醒、约谈批评、诫勉谈话等,常态化对党员干部和教职工进行“咬耳扯袖”,把日常监督做到位。要重拳出击,依规依纪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能让“象牙塔”里有害群之马。建立通报曝光制度,坚持定期公开发布官僚主义问题查处情况,召开警示教育大会或专题民主生活会、编印警示教育读本等,推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让耍官僚主义的人不仅丢权,还要丢人、丢脸,切实加强震慑效应。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May 10, 2022, 03:58:15 PM
助理教授是国外体系引进的tenure-track制度,现在名校都采用这一制度,不是针对任何人特别设置的岗位,北大,清华,南开数学所等等都是这个制度。助理教授一般是3+3非升即走,但是在这一制度下助理教授均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与不错的经费支持。韦老师现在北大官网的职务是正高级研究员+助教,一般这种是指的特聘研究员,也就是实际是讲师(助理教授)职称,但是按教授发放待遇,对外学术交流允许宣称自己是教授,但仍是3+3非升即走,不过一般这种最后走不了

 教授和研究员都是正高职称,但分属高教、科研两个行业,大学里的高级职称者一般在高教、科研两个行业里都有从业,但在两个行业里不一定都具有正高职称,因此会出现韦神这种情况。
17小时前
回复
2
24K纯爷们q4
韦神是北大数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属于正高级,同时又是北大的助理教授,两个系统的职称,一个是教学机构,一个是研究机构,教学机构不光要看理论水平还要教学水平,有的人理论水平高,但如果不会讲课,或者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也评不了教授的嘿。所以让韦神在高校锻炼锻炼也没什么不妥,把自己的知识传授下去,培养更多的大神!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July 14, 2022, 10:39:33 AM
https://m.mysmth.net/article/QingJiao/751870 (https://m.mysmth.net/article/QingJiao/751870)
(1)搞论文,搞纵向拿到帽子 (2)做工程,产业化,提高收入  对于普通青椒这两条路哪条概率大点儿,就是千分之一和千分之二的比较


如果是普通青椒都不易。


帽子就增加十几,二十万不等。
不如自己开公司来得快。当然很多帽子,其实搞不定产品。

所以很多时候,这两个不兼容,也不是自己能选的。

确实如此。优青就是税前多10万,没什么用。还不如青千回国的时候拿一大笔安家费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April 18, 2023, 10:00:55 AM
杭州师范大学讲师,年入20万。工资月到手8000,公积金7000多,算上年终发的2-3万,一年20万

部属不如省属,省属不如市属
确实有这种现象

有市里的补充公积金(房补),市属事业编行政编好像都有

部属待遇不低啊,身边留985的讲师,基本月入都过1万了

普通讲师不可能过万,你说的可能是那种高薪的助理教授岗位


那边好像刚入职的普通师资公积金是五六千,属于人才类别的公积金会高一些



不止的,公积金+工资25w左右,就是那种水平平平没有啥科研的那种
稍微带带竞赛或者科研,30w不成问题


太爽了,比我们同市的X电,每年少的可怜的8-9万到手,再加点3-5万的公积金,杭师大估计收入更高,还不用卷,爽歪歪太多了,哈哈哈,这不刚好下个聘期,直接跑过去算,不知道杭师大还要不要收点老人(不要看错,不是老实人,是水平差的老人,哈哈哈),好几年拖东托西的勉强考核过关的,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找个机会过去,直接过去躺平就行,教学多安排点没问题,哈哈:)  希望顺利,让我们这些LOSER再找个养老的好地方去


公积金补贴,单位2000个人2000,补贴4000 



杭师大是市属
只要去食堂打卡
这一天就补贴50元(大概这个数)

杭州的中小学老师,年底奖金基本5万起步。
他们光住房补贴+双边公积金,都有8k一个月。
基本都是本科 大专学历。
包括杭师大,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为市属,待遇参考杭州中小学。


省属高校老师,年底有2万奖金的是先进分子。
省属高校老师:每月住房补贴为0,年轻的老师住房公积金双边加起来4k不到,工龄长的副高5k左右。
基本都是985博。
2007年之后没有经济适用房了。
很多博士进校前10年领了20-30万购房补贴,当时还觉得不错,现在一看,不如人家市属的或者杭师大的4-5年领到的住房补贴(人家可以终身领)

吹省省属高校的老师,学校的人均支出大概18万左右,
这是所有养人支出的平均。
(包括学校交的那部分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医疗部分,也包括发给老师的税前工资,年底奖金等等)。
高校贫富差距很大。
请脑补省属高校普通老师每年能实际到手多少。


这个7000多是双边公积金+住房补贴。
杭州市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住房补贴,讲师或者一级教师都是每人4000一个月左右。
公积金两边另外再交。


市属的躺平可以到手20万一年
省属的高校老师想躺平,你试试,每月倒扣工资,让你每月1k出头实发。



省属高校的老师,学校的人均支出大概18万左右(所有养人支出的平均,包括学校交的那部分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医疗部分,也包括发给老师的税前工资,年底奖金等等)。
帽子拿个一百万,院长、处长们拿个50万,教授拿个30-40万,副教授和讲师的人力成本就10万不到了,到手收入包括公积金也就7万左右?


中部副教授,到手14万,不含科研奖励和超课时费,另有公积金3万。


我不是郑大的。教学380学时/工作量。河南省的同行副教授和我收入差不多,14万到手

 包含了绩效,一共14万,另有公积金3万。科研奖励另算。房价便宜,职称不好评。

其实这收入在能付得起郑州首付的情况下,在郑州生活还还房贷也够了。。。
Title: Re: 【天问】助教、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Post by: laofuzi on June 28, 2023, 09:48:54 AM
associate professor都是通过tenure考核的,跟assistant professor有本质区别,说一句功成名就不为过